本報記者 楊群 實習生 蘇煜雅
  外灘以西、河南中路以東,北京東路東段,這段路不長,但很有故事。
  曾經,這裡是獨具風采的“中資金融街”,是外灘金融巨擘們的補充和延展;一度,這裡在歷史沿革中變身為“生產資料一條街”;甚至,這裡產權歸屬複雜、經營、辦公、居住功能混雜,顯露出歷經蹉跎的疲態。
  而最近,不經意間,當記者再次走上這段梧桐濃蔭掩映、歷史建築林立的道路,竟發現它又已“悄然轉身”。鑽頭、鋸片之類的生意還在,但漸漸減退;清算所、上海資信、深圳證券信息公司、航運保險協會……金融業的氣氛逐漸聚攏。
  這條路充滿“衝突感”
  就像一本內涵豐厚的經年舊書,卻蓋滿時間的塵埃。從連接著外灘的源頭開始,走在北京東路,歷史的厚重、現實的雜亂,交織在一起,強烈的衝突感迎面襲來,令人眩暈。
  一方面,這裡移步就是優秀歷史建築,裝飾藝術派、新古典主義派、現代派……數十年甚至近百年前最傑出的風格、最精緻的工藝,目不暇接。不時看到有導游帶著游客駐足講解,雙雙對對的準新人在老建築前牽手擁抱,取景拍照。
  另一方面,這裡又露出蒼老的一面,沿街建築,多見五金、建材、機電專業商店的“主場”,也有不少居民住戶,商、住、辦混雜,空中黑色電線錯綜交織,空調外機不時滴水下來。“這裡除了黃金地段叫人羡慕,商用、生活的配套都有點跟不上時代,住在這兒其實不舒服。”路人直言。
  直觀的感受,從後來的採訪中得到印證——北京東路(外灘至河南中路段)自上海開埠就曾是金融地塊,在租界時代聚集了不少民族金融機構,與當年外灘外資銀行集中不同,這裡被稱為“中資金融街”。如今這兒風格各異、典雅肅穆的精美建築,鐫刻著當年那些內資金融機構的印記:北京東路130號,中實銀行大樓,建於1929年;北京東路230號,浙江興業銀行大樓,建成於1935—1936年;北京東路232—240號,四明銀行大樓,建成於1921年;北京東路239—255號,中國墾業銀行大樓,建成於1932年……
  很長一段時間內,產權幾易其手,這段北京東路,一度成為“生產資料一條街”,批發各種五金產品、電動工具的店面一家接連一家。更有“房客七十二家”,剪不清、理還亂。
  金融業又回來了
  黃金地段賣五金,是不是有點可惜?
  歷史不能割裂來看,採訪中記者瞭解到,“生產資料一條街”的產生是順其自然。在上海的工業化時代,生產資料的供應、批發、流轉,是產業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。與許多上海值得驕傲的消費類產品一樣,北京東路東頭賣的生產資料,是品種最豐富、規模最大、型號最新的,也是一條地標性的道路。
  外灘附近、浦江之濱,堪稱上海的心臟地帶。曾經作為上海產業重心的生產加工,其物資配套銷售集散位於上海核心地帶,不足為奇。
  如今,伴隨上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,服務經濟開始接力領跑。位於心臟地帶的這一條路,作為縮影也記錄著這種轉型,遠離許久的金融業又回來了!只是,主角略有不同——
  北京東路2號的格林郵船大樓,入駐者幾次更替,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上海清算所的所在地。
  嚴整簡潔、新古典主義的北京東路280號鹽業銀行大樓,建於1931年。 下轉5版(上接第1版)現在,上海新金融研究院、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等已經入駐。
  擁有漂亮浮雕裝飾的北京東路270號中一信托大樓,建於1924年,最早的主人是中一信托股份公司。如今大樓底樓大廳的銘牌顯示,一、二層是深圳證券信息(上海)有限公司,四層是上海航運保險協會,七層有上海期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。
  一路走過,記者還註意到沙美大樓和中實銀行大樓,目前均在改建中,未來的“驚艷”指日可待。
  自有“別樣的精彩”
  重現風貌,重塑功能,藏身於聞名遐邇的外灘身後,北京東路自有別樣的精彩。
  在租界時代,這條路支撐起民族金融業;再度轉型中,這裡迎來的金融單位,也與外灘林立的金融機構形成相生相息的互補。
  黃浦區金融辦主任江錫洲對記者說,這裡與外灘,大大小小的機構、傳統金融業與新金融業、金融主業與金融相關功能型機構,形成一個金融業生態圈。事實上,在引入機構時,這裡就有意識地做引導:聚焦資產管理中心、資本運作中心和金融專業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,側重發展私募股權基金、風險投資公司等金融新業態。
  上海清算所,這家中國人民銀行旗下專業機構,為銀行間市場提供中央對手本外幣清算服務,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順應國際金融監管新趨勢作出的重要安排,是世界第二家、亞洲第一家清算所。就在前不久,這裡上線了人民幣鐵礦石、動力煤掉期中央對手清算業務,填補了我國場外金融要素市場空白。
  至於新金融研究院,在江錫洲看來,它本身不是金融機構,作用或超過一個金融實體,“它研究關註新金融業態的迭起,匯聚業界智慧精華,將成為許多金融業發展前沿趨勢的策源地”。
  上海資信更不消說,建立個人及企業徵信數據庫,服務央行徵信中心,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  精彩重歸,對這些歷史建築,採取整體規劃、改造、統一招商的方式,不是傷筋動骨地破舊立新,而是低調精心地保護開發。在完成主體建築、結構部位的保護性修繕改造,內部設施按照金融機構的現代化商務辦公需求重新升級。東端起始處的格林郵船大樓,今日的清算所,就是典型,英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樣式的7層高鋼筋混凝土建築,花崗石外牆、挑出式陽臺、半鬥形窗欞、鑄鐵欄桿,甚至連牆上的花環、花帶等雕刻裝飾,每個細節都被精心保留。
  今後,這裡將構築起完善的金融生態圈。“單一的金融業態難以成市,銀行一下班就成死城可不好。今後,這裡既有金融機構,也有與金融機構服務的高端服務業,還有為金融人士工作、生活配套的餐廳、酒吧、咖啡店、各種生活服務業,就熱鬧了。”
  (原標題:金融業,是回歸,也是新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97zuds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